近镜头丨“一代更比一代强”
全国公安机关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部署会19日召开,为深入贯彻落实部署要求,桃城公安在全区广泛宣传以提供“养老服务”、投资“养老项目”、销售“养老产品”、宣称“以房养老”、代办“养老保险”、开展“养老帮扶”等为名,实施诈骗、集资诈骗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、组织领导传销活动、合同诈骗、制售伪劣商品和生产、销售、提供假药、劣药等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典型案例,揭露犯罪“套路”手法,提高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。 2022年4月28日,辖区李奶奶在某银行执意要办信用卡向陌生人转帐且不听劝阻,疑似被诈骗。 原来,李奶奶近期添加了陌生人的微信,被拉入一个所谓投资理财微信群并下载了名为“英达类”的投资APP ,在群主的引导蛊惑下深信此平台可以赚钱。因资金不足,她便准备办理信用卡向群主转帐,银行工作人员虽然及时劝阻,但被洗脑的李奶奶不想放弃。 民警到达现场耐心解释投资理财的诈骗手法,李奶奶终于醒悟,感到后怕,既怕养老钱没了,也怕被诈骗了被孩子埋怨。 在民警的帮助下卸载多款涉诈软件,同时安装了国家反诈中心 APP。 以下几种常见的骗局 希望中老年朋友们 遇到诈骗能果断识别骗局 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社保类诈骗 1 谎称代办社保的骗局 不法分子谎称能通过“绿色通道”帮助办理社保,在收到受害人钱款后携款跑路。 2 谎称发放社保补贴 或办理“优惠”参保缴费的骗局 不法分子冒充社保工作人员电话联系受害人,以要发放社保补贴或者办理社保“优惠”转档需要提供身份证号、社保卡号及密码等个人信息或者缴纳一定的手续费的方式实施诈骗。 3 谎称社保卡出现异常的骗局 谎称受害人社保卡故障或者在异地被刷卡,声称社保局已锁卡,要求受害者提供身份证号、社保卡号及密码等信息;或者声称为防再次被盗,须办理转款手续诱使受害人将钱转到指定账户。 4 谎称个人信息被盗用办理了异地 社保卡涉嫌犯罪的骗局 此类诈骗往往与冒充公检法相结合。不法分子冒充社保工作人员称受害人社保卡牵涉违法犯罪案件,需要受害人配合异地公安机关调查,之后声称帮转接公安机关或者让受害人拨打指定的“异地公安机关电话”,通过电话诱使受害人配合调查,将钱款转到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。 养老服务类诈骗 1 以提供“服务”为由 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的骗局 打着提供养老服务的幌子,以收取“会员费”“保证金”,并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付高额回报等方式非法吸收公众资金。 2 以提供“养老服务”为由 引诱老年群众加盟的骗局 以投资养老公寓、酒店或投资其他相关养老项目为名,承诺给予高额回报,或以提供养老服务为诱饵,引诱老年群众“加盟投资”。 3 以提供“养老产品”为由 引诱购买服务的骗局 打着销售保健、医疗等养老相关产品的幌子,以商品回购、寄存代售、消费返利等方式吸引老年人投入资金。 投资养老类诈骗 1 “投资养老”骗局 骗子会先在公园、超市、小区等老人聚集的场所,给老人灌输投资的概念。接着通过组织旅游、参观、讲座,赠送礼品等手段博取老人的信任。然后告诉老人有个“养老服务”的项目,“投资一定金额后,不仅可以享受利息,还能获得北上广、苏杭蓉等地的房屋居住权。投资越多,福利越好”。 对于老年人而言,这种方式表面看起来一并解决了投资理财和养老享福的问题,但实际上所谓的“养老服务”项目只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,骗子只会给予老年人口头承诺或是签订空头合同,利用话术和PS图片进一步诱导老年人,掏空他们的钱包。 2 “以房养老”骗局 骗子会以“房本在家无用”等类似话术为借口,诱导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公司,每月还可以获得高额利润,同时也不耽误老年人自住或租住。实际上,骗子会将老年人的房产直接以高息抵押给职业放贷人,并将房屋处置权交由其处置。后续,当入局老人数量变多时,骗子就会卷钱跑路,留下老人面对贷款公司和职业放贷人的债务催收,乃至被逼卖房还债。 3 “投资返利”骗局 骗子以投资返利或消费返利的方式诱导老年人投资消费,现场发放粮油米面,更有甚者还会承诺免费旅游等额外福利。这种骗局完美利用了老年人“占小便宜”的心理,从本质上看,还是骗子利用言语获得老年人信任后的“空手套白狼”。 4 “养老银行”骗局 最近,有部分公司在注册时将公司名称注册为“***养老银行有限公司”,并在线下租用场地,打出“养老银行”的名号吸引老年人前来存款。但实际上,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规定,设立商业银行,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,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,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“银行”字样。 冒充类诈骗 1 冒充亲朋好友的骗局 诈骗分子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及通讯录信息,冒充老年人的亲朋好友,打着急需用钱的幌子(例如:xxx住院、出车祸、做手术等),抓住人性的软肋,让你向其或其提供的账户里转钱。 2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的骗局 诈骗分子冒充某购物平台客服或物流客服,谎称你购买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或包裹丢失,将退款赔偿。有些老年人不懂如何操作,诈骗分子便会手把手教其如何操作,甚至让老年人在各大平台进行贷款,将钱转入他们提供的账户。 3 冒充公检法人员的骗局 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,打电话表明身份(我是某某公安局/检察院/法院的工作人员),然后编造受害人涉嫌银行卡洗钱或以账户异常资金不安全等情况,要求其将名下账户所有钱款转至所谓的“安全账户”。 警方提示 ●不要贪图便宜: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,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贪图小利,不轻信他人,牢记世上“没有免费的午餐”。要打消“用小钱赚大钱”“吃小亏赚大便宜”“不劳而获”的念头,看好自己的钱袋子,凡是有人让您出钱,一定要多一个心眼,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。 ●提高法治意识:老年人平时要多关注新闻媒体、社区宣传栏、标语等,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段,提高警惕,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。 ●端正保健理念:要从正规的渠道获取科学的保健常识,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,不轻信所谓的特效药、神药、进口药,以防陷入“药托”的骗局。 ●树立安全思维: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,如本人证件号码、各种与身份信息或银行卡绑定的账号、密码等,不向他人透露,并尽量避免通过公共网络环境使用金融服务。 ●警惕上门推销:由于老年人独自在家时间居多,日常应多与邻居打交道,遇到可疑、陌生的人观望、敲门等情况,必要时拨打110报警。对上门维修、送货、送礼物等身份不能确定的人员,尽量等子女回家后再接待。 ●保持警戒心理: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、套近乎,同时表现得很热情,此时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。在此特别提醒老年朋友,千万不要和“陌生人”过于接近,以免上当受骗。另外,独自外出时不带贵重物品和首饰。 ●提高反诈意识: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公检法,提到钱(转款),第一时间要核实其身份,无法核实则立即拨打110或96110进行求助。在此特别提醒,公安民警不会通过电话、网络办案,凡是通过电话、网络联系,要求配合办案的都是骗子。